【申論題觀念篇】書讀不完怎麼辦?
- Joanne Huang
- 2021年3月1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對於高普考、地方特考的考生們,考科的份量都是各位考生較頭痛的煩惱之一。 目前高考仍是有六科專業科目,依照類科的不同,有些採申論式和測驗式之混合題型,有些則全是申論式題型,但以全部的總分來說,占比考試的比率是相當高的,因此,若能夠抓到申論題的技巧,則是最事半功倍之事。
許多同學常常來信發問,詢問老師是不是把書全部讀完才考上的呢?或是請問書怎麼樣才讀得完呢?這題的答案可以說是,也可以說不是。回答是,是因為我已把所有的參考書地毯式濃縮完畢,考題也全部撈完,自然考試時大概百分之八十會是看過的題型,或是看過的題型的變化型,仔細拆解便可以拿到分數;而回答不是,是因為我並非一字一句讀完整本參考書,也並非仔細讀過參考書、用力畫線畫重點,以及用力抄寫做筆記,因此才會回答不是。 因我自己本身也是蠻有強迫症的,因此考選部所公布的考科範圍,我會將我所可以買到的參考書(各種出版社、或是各種名師參考書、某考科聖經),以及圖書館可以借到的參考書都全部濃縮一遍,因圖書館可能會有不同版本以及不同年代的參考書,以及不再版的參考書,因此我都會借閱回去,做這項動作的原因,則是因為教授手邊的參考書,可能版本和我們閱讀的有些許不同,因此都可以借閱回去參考一遍。 但這些動作同學們可能就疑惑了,光一本書就看不完了,為什麼還要多搞這麼多“倍數”的書籍回家讀(搞死自己)呢?這邊想扭轉大家一個觀念,也可以說是讀書最初的觀念。看書首先著重架構,架構和觀念懂了,才能夠進行骨肉,因此建議大家一拿到書,必須先把架構看了,而什麼是架構呢?同學可能就會想:「我就是不懂架構所以才需要看書呀?哪知道什麼是架構什麼不是?」。 一、先耐心把參考書的前言看了
通常這是同學們最會遺漏的部分,畢竟前言看起來就是寫了一堆廢話,不過,前言會把整本書的架構、大綱,以及你可以學到什麼,得到什麼都給以“最輕鬆簡單”、“最輕描淡寫”地給帶過了,這必定是只有作者或是推薦者才能夠這麼清楚整本書的價值之後,才能用幾個篇幅的頁面把整本書的重點寫完整,因此,必須先耐心把參考書的前言閱讀完,哪怕你只有得到一個關鍵字,你都可以先對整本參考書有了「第一個認知」,接下來閱讀時,就可以依循著這個「第一個認知」,去延伸、去探討,以及去學習。 二、把目錄或大綱看了個遍
同上,目錄的字句總是精簡地以一句話表示完畢整章節的重點,因此你就能知道這本參考書,會探討這項科目到多深的地步、會討論到多遠的面向,以及你需要懂到什麼樣的地步。 第一步先讀懂“這本書”的綱要、第二步是讀懂這本書裡面的”每章節“的綱要,接下來你就能更細的分下去,閱讀”節“等等依序下去,當你心中有了大的架構之後,你定會對於整本書的架構有了更深層的認知,比如說你會先讀到某個專有名詞的介紹、接下來是起源、原因,或許接下來就有運用、有延伸,整本書籍就如同故事書一樣,當你看完一個章節之後,你會想知道下個章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。 三、來算個簡單的數學題
說了這麼多,我們回到原本的話題:「書這麼多怎麼讀得完?」,如果一本書有十五個章節,你有十五本書要唸,你可能會得到225個章節,一般人肯定覺得懼怕,這麼多最好是看得完啦~不過如果你只是先把 225 個章節綱要目錄(通常是一行而已)看完,你需要多久時間?說不定每天都可以翻閱一次。待綱要念熟了之後,再細下去念小章節,說不定一個禮拜能看完所有考科一遍,以此類推。 方法是人想出來的,前人所教的讀書方法、以前國小國中高中老師所教的讀書方法,皆是前人的規範,但不一定是適合我們的讀書方法,或許也不一定是適合考試、適合衝刺的讀書方法,期許同學們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考試讀法!
תגובות